这些年,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总体上增长较快,但衣、食、住、行开销的增加,抵消了许多上班族的工资涨幅,人们的“收入安全感”仍然不高 “10年前,10元钱能买10斤大米,或4斤猪肉,两年前能买5斤大米,或1斤猪肉,现在10元只能买3个苹果,半斤猪肉,或几棵大葱……”近期,在物价接连上涨的背景下,有关购买力的话题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。 国家统计局发布,3月份,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.6%,食品价格上涨7.5%。一季度,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3.8%。高物价下,人们的消费行为悄悄发生着变化,一是消费减少,二是消费下移。许多人更倾向于选择消费档次低、价格低的替代品。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,201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.1%,增速比上年下降3.2%。除了网络购物和投资类金银珠宝商品销售高速增长外,汽车、家电、食品、服装、餐饮业等的增速均呈跌势。 物价波动,特别是农产品价格波动,既有农业自身的特点,也有市场方面的规律,天气、灾害、生产周期和季节性等因素影响也不容小觑,具有一定的周期性。如今社会反应如此敏感,说到底,还是老问题:人们总是觉得“没钱花、不敢花”,缺少花钱的底气。 这些年,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总体上增长可谓不慢,但衣、食、住、行开销的增加,抵消了许多上班族的工资涨幅。在消费品价格高、房价“易涨难降”的今天,人们就会觉得收入增长难以赶上物价增长,生活中的“收入安全感”仍然不高。 长期以来,我国消费率一直偏低,多数年份徘徊在60%左右,远低于70%的世界均值。有资料显示,2011年我国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.34万元,折合美元2130元,不及美国同时期人均消费规模1.56万美元的1/7。 居民消费率不高,消费信心不足,绕不开社会财富分配结构这个大格局。在发达国家,劳动者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都在50%以上,而我国职工的工资总额不足GDP总量的20%。增强居民消费信心,就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,使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逐步得到提升,缩减资本收入尤其是政府开支在GDP中所占的比重,逐步实现藏富于民。这至少包括三个方面:一是加快收入分配改革,逐步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;二是促进就业,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,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;三是净化消费环境,鼓励居民增加即期消费,消除消费障碍。 此外,面对物价波动,政府也要严格区分哪些是正常的市场波动,哪些是在投机炒作等因素刺激下的非理性暴涨。坚决把高房价等不符合市场规律价格打下去,严格限制油价等基础性能源涨价,使物价水平与收入增长同步协调。百姓腰包鼓起来,消费预期稳下来,紧抓住钱袋子的手就会松开,扩大消费也就有了活水之源。
|
|